Deli 陳底里 - 我快樂死了 / New China / CD

Deli 陳底里 - 我快樂死了 / New China / CD

  • Electronic
  • NewChina
  • Rock
HK$38.00

1 我快乐死了Ⅱ
2 新生儿
3 月夜如镜
4 碰撞
5 想法
6 无奈的
7 开一个玩笑
8 感情问题
9 燥热
10 我快乐死了Ⅰ

 C+P Noise Asia 1997 

音乐只是一个玩意,没有那么严肃。但音乐绝对是一种心境,不管你怎么去玩它,表达的肯定是你的感情。人生浮燥及虚无,唯一真实的就是你的心情。既然众心不一,所以音乐也该是丰富多采的,绝对不因该是几千年来沿袭下来的一种习惯。做音乐的习惯了,听者更是习惯了。这种后果导致了心情的乏味,以至人们离音乐越来越远,其实质是离自己越来越远,离自然越来越远。我讨厌乏味的生活,也厌恶习惯的音乐。所以我把这个专辑纯当做了一次实验,它是寄托在我感情基础上的一个宠物。这种实验对我而言只是刚刚开始。生活需要刺激,如果你还没有找到一种方式的话,那就毫不犹豫地冲到音乐里去吧! ——底里

 

后现代的私密欢愉 - 听底里 我快乐死了

粘利文

如果音乐具有危险性的话,底里的音乐绝对是会让人沈溺的,碰撞这首充满著外
星球来的异国情调,古典弦乐仓促的乐段与不断下坠的沈重电声,底里的星球里
每样音乐元素都失去了地心引力,缓缓地游荡失序漂浮,他用声响拼贴的手法,
或许不是刻意地著墨,将时而焦躁的情绪与失忆的吟唱一起卷入每个音乐分子游
离无关的暗流之中。仔细剖析底里的音乐是件更快乐的事,它会让认真的听者的
每次聆听经验都充满了惊奇与不可预期的焦虑(anxiety) ,没有办法顺著一个可
以跟随的曲调 /节奏预测下一个声响是什么,而底里的音色声响运用在低迷毁黯
中营造出了一个幽远的空间,歌剧美声在吉他声响无意识地前进时霎时浮显,却
是如此地理所当然,不得不叹佩底里在看似畸乱无章的音乐结构下,其实掌握了
相当成熟圆融的技巧在每种声响的拼贴上,这就是底里的音乐风格:他可以以迷
幻音乐里使用效果器制造的wa-wa声与近似的lo-fi噪音音墙搭上颓废的vocal ,
并酝酿出一种电子音乐酸性(acid)的音质,整体并带入trip-hop风味,这是必须
有一定的音乐经验方能沈淀出来,年轻的底里无疑是才华洋溢的。

某些时候,如<我快乐死了> 与<新生儿> 这两首歌,底里的吉他像极了低调乐团
Bauhaus 当年冷冽且锐利的风格,不过底里的灰暗声响更多了自我封闭的暗示,
有时底里的音乐却非完全奔放无羁的,他的音乐透露著某种压抑控制下的扭曲变
调,没有激情,在奇异的回音与bizzare sound中 ,背景却是充满控制欲与强制
重复的低音声响,如此的低压氛围困住了音乐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使其封闭,因此
即使其中出现的各个古典、民族乐片段美丽地独自展现,整体织度(texture) 却
总如即将凝结的巨大熔岩流体般,厚重与凝滞。

底里的音乐可以说是超越了摇滚乐的界限,若将他的音乐从北京摇滚的文化脉络
与音乐实际上来看,在他的声响中其实很难察觉到社会文化深刻的影响,底里的
音乐与歌词没有严肃的意函,却彷佛是一场游戏,这可谓是后现代艺术的表徵,
他将各种high art(指西方的classical music): 与pop art的音乐元素一并拼贴
造成音乐上的不连续性,呢喃不清的语词与声响拒绝提供任何更清楚的音乐意义
,这也是后现代音乐浅化的顷向。这张作品已经远远地将过去摇滚乐的image 给
抛弃了,在台、港、大陆三地目前的音乐创作环境中,尤其是港台Band Sound大
多仍以英美等地另类摇滚团学习对象时,底里由原先[穴位]乐队时期的吉他演奏
转为融入实验电子的领域,已经预示了新的创作观点,即取而代之的是对更私密
的切身创作的渴求,音乐不需要背上任何使命,愈趋后现代思潮的音乐其实是私
密的个人经验的表述。底里这张在概念上是超前实验性的,在音乐元素选择上则
复杂多元,但其出发点也是最单纯的,摆脱集体文化意识的重苛,恣意地挨著情
绪分泌而扰动,听底里的《我快乐死了》建议也用后现代的聆听方法:不要尝试
去统一整合任何声响,或记忆任何曲调,而是自由地去聆听各种声音元素碰撞当
下,享受另一个听者自我经验形成的私密欢愉空间。